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IM电竞紧扣发展机遇 激发科技动力

  IM电竞自1999年首届学术年会启幕,中国科协年会已成功举办16届,亦走过16个春秋。作为我国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盛会,年会历年来在展示最新成果、沟通学术与公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学术界享有的盛誉也与日俱增,已成为助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有效形式之一。

  时值第十七届年会开幕之际,梳理历届学术盛会举办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学术盛会在整合学术资源、获取前沿科技信息、维护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创新创造等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探索,并可借此一同回顾这一学术团体在紧扣中国发展机遇IM电竞,迎接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如何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为我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学术年会是一种制度性的学术会议形式,通常指定期(一年或多年)召开的大型综合性或主题型学术会议。学术年会除开展学术交流外,也是科技社团开展其他活动的平台。学会一般会利用召开年会的时机,进行理事会改选、召开工作会议、举办表彰奖励、培训、刊物销售、贸易洽谈、大型展览的筹划和营销等活动。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的科技社团就有组织学术年会的传统。如,中国科学社1916~1936年曾连续举办年会21次。

  国外大型科技团体举办学术年会的历史则更为悠久,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848年起每年举办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了163届,在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杰出科学家提供一个展示最新成果、相互平等交流的舞台的同时,也致力于为公众和科学家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在美国乃至国际学术界都享有崇高盛誉,美国总统也经常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英国皇家学会每年11月30日定期召开的学会年会,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印度科学大会协会的学术年会从1914年举办至今,已成为印度国内连续举办届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社会认可度最高的科技盛会,是印度总统或总理每年出席的例行活动。大会除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外国科学家外,还特别注重邀请其他国家的印裔科学家参加,印度各大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以及非政府科技组织都会派出代表参加会议。

  20世纪末期,科技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更是充满了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一系列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等迫切需要解决。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家、技术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联手共同解决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面临的诸多问题。

  作为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科协有使命推动社会和经济资源,科技与学术资源的整合,而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大规模的学术年会,集中展示我国各学科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力量。

  年会的形式有利于内部学术资源的整合,获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信息,繁荣科技事业,发展第一生产力,提倡先进文化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勇攀高峰,把我国充满活力的科技事业推向21世纪。

  在借鉴美国科促会年会等国外学术团体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中国科协五届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定位为“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名称为“中国科协XXXX年学术年会”,从此年会正式诞生。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于1999年10月18日~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科协自1958年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高层次、大规模、开放性、综合性的学术盛会,也是20世纪末我国专家学者最后一次聚首一堂的大型科技活动,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世纪盛会。年会以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回顾20世纪的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展望21世纪的科学技术前景,吸引了115个全国学会,20多个学科领域的3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序幕由此拉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7届。

  “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年会定位的确立,为年会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搭建了展示和服务的舞台,在更高的层面上彰显了学术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的终极价值。

  历史的事实表明,科学突破往往产生在各学科领域的边缘地带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交叉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学科交叉点往往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最有可能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学科交叉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年会的学科交叉是指主要围绕“学科际”或“跨学科”的重大科学选题,发挥年会学术交流平台的优势和特点,组织科技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和交流,促进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和革命性的变化,促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大科普是指充分发挥年会科普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利用年会专家云集、科技知识密集和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开展有特色、有主题、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IM电竞,更好地促进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从而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大科普”的“大”,主要是表明年会科普活动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的规模较大,活动项目多、覆盖范围广、参与人员多;2.活动的密集度和强度较大,时间短、节奏快、内容丰富;3.活动内容的层次相对较高,主要以两院院士和一线专家直接面向公众做科普为主。

  科技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用,紧密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举办地服务是指利用年会专家云集、多学科汇聚和良好的活动氛围,充分发挥年会专家资源、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围绕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性、紧迫性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论坛、座谈活动等,为举办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组织全国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与地方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团体对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举办地的科技进步。

  1.扩大了举办地城市和举办地科协的影响。通过申报和承办年会,有力地促进了举办地城市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通过年会宣传报道,展示了举办地城市的新面貌和新形象。同时,年会由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地方科协与党政机关合作的一次大型活动,扩大了举办地城市和举办地科协的影响,提升了举办地科协在地方政府中的形象。

  2.培养了一支过硬的科协干部队伍。年会活动多、与会嘉宾多、参与单位多、工作头绪多、会务保障复杂、组织协调工作量大,科协干部特别是举办地科协的工作人员集体上阵、团队作战,既熟悉了组织大型活动的方式、方法,又培养了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

  3.发挥了年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年会作为国内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在组织方式、运行模式、情景设计、保障技术等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学术会议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为参加会议的地方科协、各级学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提供了借鉴,对带动和影响各级科协举办年会、组织年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效应。

  年会建立初期,坚持以弘扬学术为主旋律,主要活动是开展学术交流,一般是进行2天的大会特邀报告和2天左右的分会场学术研讨。为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年会期间,举办城市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各种科普展览,科技期刊图书展示和专家学者科普咨询活动,并组织有关技术、人才、图书、期刊等方面的市场交易活动。与此同时,还注重将学术交流与决策咨询相结合,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举办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在2000年学术年会期间,大会产生了197份科技工作者提交的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建议。

  年会召开期间,与会科技工作者还与当地党政领导座谈,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深受当地欢迎。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和调整完善,年会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逐步形成了“1+3+X”的活动框架。主要包括五项活动:“1”指年会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会;“3”指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专题论坛及举办地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X”指专项活动。

  2011年,经中国科协八届一次书记会审议,将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会合二为一,更名为“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并压缩开幕式时间,使会议安排更为紧凑,会务组织更为简约,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主要邀请:1.中央和国家领导同志;2.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3.国家有关部委领导;4.举办地党政领导;5.中国科协常委会委员;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领导;7.港、澳、台有关科技团体代表和专家学者;8.海外科技团体代表等。

  开幕式上颁发“求是杰出青年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IM电竞,2008年增设颁发周光召基金会奖。学术交流主要由全国学会和科研院所邀请相关领域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沿、热点和交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科普活动由举办地科协联合全国学会组织,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度主题和年会主题,邀请与会院士、专家面向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的重点人群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年会科普活动一般与举办地全国科普日活动结合。

  专题论坛和院士,专家座谈会主要由举办地有关政府部门负责组织,根据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旨在促进专家学者与党政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专项活动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需要,主要开展科技人文论坛,知名领导和专家与大学生见面会、座谈会,相关科技展览等活动。

  经过多年发展,年会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变”,达到了“六个一套”。

  “三个转变”:工作定位由学术年会向科技盛会转变;服务对象由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工作者、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转变;办会形式由行政模式向开放、简约和社会化、专业化模式转变。

  “六个一套”:一套规范的申报制度,一套完备的工作方案,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一套实用的工作手册,一套现代的信息技术保障,一套合理的评估办法。在组织力量上,逐步形成了“三支队伍”“四支力量”。即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三支队伍”作用,与地方党政机关、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四支力量”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各方积极性,精心组织计划,周密工作分工IM电竞,明确岗位职责,协调一致行动,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和进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

  首届学术年会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全程组织,举办地政府协助。首届年会结束后,数个省、市科协竞相争办下一届学术年会。2000年底中国科协制定了年会申报的具体办法,明确规定年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申办,由中国科协和举办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年举办一次。

  自2002年开始,年会组织工作在中国科协和举办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2005年,年会实施“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模式,开始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划分工作职责,会务工作主要委托举办地政府和科协完成,并成立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年会办公室,年会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

  年会规模一般控制在6000人左右,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3人以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申办地省市主要领导10余人、两院院士120人左右、港澳台专家20余人、中国科协常委100余人、科技工作者代表5000人左右。

  科协年会,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术理论研讨会的范畴,一个地方获得举办权,并非易事。以第十一届科协年会的举办为例,除重庆外,当时还有香港、江苏、福建提出了申请。程序如同申奥,这是各地对科协年会申办严格的评价。每个申办省市要进行10分钟的申请陈述,然后由全体常委投票,票多者胜出。

  近年来各地争相举办,原因有两点,一是年会可让誉为“中国智囊团”的更多院士了解当地实情,对每个举办城市都是难得的展示机会,为今后寻求中央更多政策支持打下基础;二是大量院士汇集后,提出的建议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无论是宏观还是具体产业,都有重大作用。

  从2006年开始,年会背景板首次采用双拼、双叠的大屏幕投影技术,取消了“高朋满座”的主席台,使年会抹去了行政会议模式的烙印,实现了组织形式的新跨越。

  1999年的首届学术年会于10月18日~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

  2000年9月17日~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思源活动中心共议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开发大计。本届年会突出“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001年9月13日~16日,2001年学术年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杨振宁博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以及140多位两院院士作了学术报告。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台表示,本次年会以“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为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舞台,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2002年学术年会于9月5日在成都四川大学开幕。本届年会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以“加入WTO和中国科技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与对策”为主题,就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情况和科研成果,及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课题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2003年9月13日,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在沈阳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开幕式上,颁发了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3年学术年会创下五项历年之最:整体水平质量最高;特邀报告最为丰富;地方引智力度最大;分会场数目最多装备最好;科普板块展最大。

  2004年学术年会于11月20日在海南博鳌开幕,两千余名科技工作者围绕“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这一主题集思广益。与会著名科学家在年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内容涉及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等诸多领域IM电竞。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于8月2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为期4天。6700多名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会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与往届相比,这届学术年会更加强调“大科普”功能。

  2006年9月16日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届年会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2007年9月8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与以往的科协年会不同,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首次设立了专题论坛。这次设立专题论坛是为了实现中国科协年会转型、改革和发展,让年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本届年会根据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设立了12个专题论坛。所有论坛均紧扣未来五年湖北要发展的重点产业及项目。会议的主题是“节能环保和谐发展”。

  2008年9月17日,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郑州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2008年是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年会创办十周年,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

  2009年9月8日,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领域一线科技工作者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外的专家、学者代表,包括近150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共3300多人共襄盛会,共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的大计。

  2010年11月l日~3日,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州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11年9月21日~23日在天津市举行,今年年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年会以全面多样的科普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集中全国专家智慧,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搭建互动平台,使观众大开眼界,获益颇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于2012年9月8日~1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主题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年会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及大会特邀报告会、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专题论坛和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专项活动、成果发布会等六大系列,共1000多项活动。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13年5月25日~2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年会由中国科协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是“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年会共设有27个分会场。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14年5月24日~2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主题为“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由中国科协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2015年5月23日~2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主题为:“创新驱动先行”,由中国科协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多年来,困扰科协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科协的社会形象不够鲜明,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科技界内部,对于科协是干什么的说不清也道不白。

  1997年年底中国科协五届三次全委会议将中国科协的工作定位为“三主一家”,即学术交流主渠道、科学普及主力军、民间国际交流的主要代表,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主一家”的提出,对科协“身份”和“本质特征”作了客观的诠释与阐述,明确了科协定位,对推动科协工作进入轨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科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定位,体现新形势、新任务对科协的要求,彰显时代主旋律,保持科协工作的与时俱进,2005 年2 月,在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上,中国科协明确提出了“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加强自身建设”。这对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的目标,塑造科协社会形象,实现科协和学会的角色所归,引领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中国科协新的工作定位,给中国科协的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科协的重要品牌活动,年会是落实中国科协职责的重要舞台,仅仅包含学术交流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必须拓展新的内涵,增加科学普及、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重点内容,使中国科协的“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在年会的平台上得到全面地贯彻、落实。

  2005 年4 月,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邓楠在会见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一行来访时表示:“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学术年会,大科普是国际惯例;综合交叉性,是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是年会的方向。”“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当年年会的主要定位。

  2006 年,经中国科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审议,年会定位调整为“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服务”,并把年会名称改为“XXXX 中国科协年会”,由学术年会转变为综合性年会,实现了年会的第一次转型;2008 年,年会定位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由“综合交叉”改为“学科交叉”,并经2008 年6 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届七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中国科协年会开始以届次命名,充分体现了年会的学术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年会的长期性、连续性,使年会的学术属性更加鲜明,品牌意识更加强烈,展示出年会活动的勃勃生机。

  17 年来,年会经历两次转型,两次更名,内涵进一步丰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年会的定位、模式、功能逐步完善并定型。在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下,瞄准“三个定位”,突出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企业“三个对象”,搭建科普活动、学术交流、专题论坛“三个平台”,实现了科学家与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及与政府、企业间的“三个互动”,力争得到科技人员、社会公众、党和政府的“三个认可”。

  当前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中国科协年会集中体现了科协的性质、宗旨,凝聚了科协工作的基本内涵,是展示科协形象和风貌的重要平台,必须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紧贴广大科技工作者脉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发挥优势,展现特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必须坚持以学术为根本,彰显年会特色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是创造发明突发灵感的“点火器”。

  对于科技社团而言,学术交流是其立会和生存之本,是凝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基础。因此,学术是中国科协年会的根本特征和特色,必须把学术建设作为年会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必须坚持以创新求发展,推进年会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年会的目标体系、组织形式、交流方式、运行流程、文化氛围等基本要素也将发生改变。年会必须着眼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的历史条件,将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提高质量和实效,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年会交流机制、方法和途径。

  要借鉴国外科技社团年会的成功经验,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在服务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如,在内容体系上可建立年会权威发布平台,在年会上发布重大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重大科研项目及成果,发布中国科协重大调研报告等;在建言献策方面,在为举办地服务的同时,可面向国家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技政策的制定、国家科技项目的设立,提出重大科学研究建议等。

  (三)必须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搭建全方位开放平台。科学没有国界,学术也没有国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如全球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染病的防治等问题,很多学术问题是世界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共同关心的问题,都需要全球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是年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年会在面向国内公众、政府和媒体等开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开放的力度,积极探索主题国际化、人员国际化、语言国际化、组织模式国际化;要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国际分会场的数量,不断提高年会的层次和学术影响力。

  (四)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打造科协精品。年会不是各项活动的简单集成,也不是学会活动的集中拼凑,必须精心设计,突出质量和成效,使年会在主题、内容、参会人员、管理方式等方面独具特色,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